重安古镇沿革初考
(资料图)
罗 勋
重安古镇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、黄平县南面的重安江畔,她既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乡镇,又是清水江上游重安江最大的水陆交汇集镇;既是黔东南州特色小城镇和贵州省古代著名的商业重镇,又是历史文化名镇和军事重镇,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。黄平县与黔东南州首府驻地凯里市以重安江划江为界。东接谷陇镇和翁坪乡,南与凯里市湾水镇、大风洞镇隔江相望,西邻野洞河镇,北界新州镇,距黄平县城17公里,距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凯里32公里。地理坐标为北纬26°43"~26°50",东经107°47"~108°0"。全镇总面积153.2平方千米,耕地面积87500亩,林地面积100886.4亩,森林覆盖率41.85%。
2013年根据省人民政府批复“撤重兴乡和重安镇,组建新的重安镇”后,新的重安镇辖40个行政村委会和3个居委会,337个村民小组,316个自然寨,325个村民小组、14个社区居民小组。2013年12月19日,根据黄平县人民政府批复《县人民政府关于同意重安镇撤村建村的批复》(黄府函〔2013〕149号),全镇现辖21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,15086户63247人.其中,汉族9693人,占总人口15.3%;苗族35760人,占总人口56.5%;仫佬族938人,占总人口1.5%,亻革家人16295人,占总人口25.7%,其他少数民族561人,占总人口1%。
重安古镇原滇黔湘古驿道从古镇经过,设有重安渡口,重安江渡口,是湘黔滇驿道上最险处,水深莫测。“柱石于两岸而窍其端,亘以巨索,自北而南,竖短桅于舟首,循索而渡,不用篙、楫。舆者、骑者、担者、负者、杂沓河干,称安津焉。旧名安江待渡”。
嘉庆《黄平州志》记载的两首古诗说明当时渡口的情况:一是《安江晓渡》:渺渺江流值要津,朝暾初浴往来频;橹聲驚起沙鸥宿,曙色平分野草春;雪浪喷花迎去棹,烟波瞑樹怯垂綸;天光雲影徘徊裏,盡是呼舟唤渡人。二是明朝萬暦二十九年(1601)辛丑科举人余兴贤的古诗《安江待渡》:重安江色绿於蘿,江艇催人急似梭;鳯嶺烟開曦驭出,霓旌風袅使轩過;閒窥鹭步沙清浅,静聼渔歌韻猗那;更是四時饒景色,青山两岸白雲多。重安江直达湖南洪江,入洞庭湖,历来是湘黔商贾往来的主要通道,重安当地流传:光脚打摆下洪江,赚满银儿回故乡。
现在有G243国道(重庆开县——广西凭祥)和G551国道(镇远清溪——福泉甘巴哨)汇集于此,S62余安高速公路(遵义市余庆县——黔西南州安龙县)穿境而过,并设有复合式枢纽互通,交通便利。
古镇文物胜迹众多,有建于明朝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“重安江水碾群”,中国桥梁博物馆“三朝桥”,国家级传统村落望坝、枫香和塘都村,目前所知世界上面积最大、高度最高的古石坎梯田——百挑大田;既有2000多年的金庄和长田古银杏,又有雄奇壮观的金凤山和玉麟山,山顶上有建于前明(朝)的金凤山寺和玉麟山寺,据明万历三十六年郭子章撰(万历)《黔记》卷九(山水志中)载:“……东六十里有金凤山在重安界,直插天表,上有真武像顕應数年,滇黔楚蜀朝謁如蚁,有一道人自武当山来,恐金凤山夺武当之利,说张土官毁其寺”。既有野落和甘估两座雄伟壮观的天生桥,又有连片多姿的大、小冷屏山石林;既有奇特绝妙的间隙泉瀑布,又有景色宜人的十里古峡等。古镇内文物古迹众多,有观音阁、万寿宫(江西会馆)、寿福寺、城隍庙、文昌阁、武显庙、马王庙、张爷庙、地母阁、西云庵、玉皇阁、火神庙、财神庙等庙宇。古镇背后坡还葬有吴三桂的妃子墓等。
重安镇辖区内民族风情独具特色,“苗亻革古镇·山水重安”。古镇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“黄平蜡染技艺”“哥蒙的‘哈冲’”“黄平亻革家服饰”“踩亲舞”等。《亻革家踩亲舞》在2012年9月全国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山花奖舞蹈大赛上荣获金奖。
此外,这里独特的美食,令游客津津乐道,流连忘返。如重安江酸汤鱼、狗肉汤锅、腌汤、鸡稀饭、“凉虾”、米豆腐、京果糖点等。
上述多元多样性文化能沿袭至今,它与其悠久的历史和地理区位是离不开的。纵观古今,横考远近,重安古镇犹如一位千年老人,从时空的历史画卷里蹒跚而来,向后人叙述着重安江滔滔江流的历史故事。
银杏树(俗称“白果”)是世界最古老的树种之一,被科学界称为“植物界的熊猫”和“冰河时代活化石”。远在两亿多年前,银杏就生存在地球上了,比后来称霸世界的恐龙,还早一亿多年现身地球。到了冰川运动时期,绝大部分银杏像恐龙一样灭绝了,只在我国部分地区保存下来小部分,流传至今成为珍稀植物。古银杏树是联合国环境署重点资助保护的世界级珍贵稀有树种,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活体财富。银杏是中国特有国宝,林业科学家曾论证只在浙江天目山有天然分布,而贵州林学家认为银杏在凤岗、务川有天然分布。古银杏是宗教寺庙宫庵观与古村落传统文化的独特象征,古人习惯栽植银杏于宅旁,是我国最早的风景树之一。重安镇金庄村古银杏胸径2.58米,树高25米左右,是黔东南第三大古银杏,树龄至少2580年。落群长田古银杏胸径1.59米,株高18米左右,是黔东南第十四大古银杏,树龄至少在2200年。这些珍贵活体财富,进一步说明了在2000多年前(春秋时期)重安地区已经有人类在居住。古代贵州为中华西南蛮夷之地。自元宪宗(孛儿只斤·蒙哥)二年(1252年),元政府置贵州长官司后,黄平元帅府就置设重安长官司(隶四川播州),并设重安渡口巡检司,重安之名亦自此始。
据《宋史》载:南宋宝祐六年(1258),筑黄平城,赐名镇远州。南宋景定元年(1260)置黄平元帅府,别置重安长官司。此间已有人户于江岸定居。后值宋、元交替之际,因兵燹, 社会动荡,战乱不休,人皆流散,迨时局平定后陆续还迁,故取名“重安”,即“重新安居”之意。《贵州图经新志·兴隆卫志》载:兴隆卫秦置黔中郡以其地属之,汉唐皆为牂牁蛮地,宋为黄平府地号狼洞,元因之。 《大明一统志》卷68记载:“重安长官司,隶播州宣慰使司。宋为黄平府地,元因之,本朝洪武八年在此置长官司”。《明史》“卷三百一十二•四川土司二”记载:“洪武四年平蜀,遣使谕之。五年,领安抚司二,曰草塘, 曰黄平;长官司六,曰真州,曰播州,曰余庆,曰白泥,曰容山,曰重安”。
明洪武八年(1375)置重安长官司,隶属四川布政司播州宣慰使司,当时播州宣慰使司东至贵州偏桥卫界四百八十里,西至瀘州合江县界一千五百里,南至贵州義龍坑长官司界九百里,北至重庆府綦江县三百五十里。自司治至南京六千七百里至京师九千七百里。播州宣慰使司六长官司二安抚司,六长官司分别是播州长官司、余庆长官司、白泥长官司、容山长官司、真州长官司和重安长官司;二安抚司分别为草塘安抚司和黄平安抚司。重安长官司在宣慰使司东南四百里,宋为黄平府地,元因之。洪武八年(1375)於此置长官司。根据职方清吏司要求四川都司沿袭元朝设置,在关津设有黄平安抚司和重安渡口巡检司,后革除。洪武八年(1375)改黄平府重安长官司俱为安抚司,置黄平所,十四年(1381)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由辰沅赴贵州。十五年(1382)改黄平所隶贵州。
永乐四年(1406年)九月十日,复置重安长官司,隶属贵州宣慰司。同年9月10日,以张佛宝为重安长官司。另设有重安堡(今重安古镇北山头)和重安巡检司(隶四川黄平安抚司),设巡检(从九品)。永乐十一年(1413)二月设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。明宣宗宣德十年(1435)废重安长官司,隶播州。弘治元年(1488年)设重安守御千户所,并屯兵于重安江堡上。《寰宇志》(卷六九)、《纪要》(卷一二一)载:黄平驿,属播州宣慰使司黄平安抚司。据《明代驿站考》考证:黄平驿在今黄平县重安镇。又据嘉庆《黄平州志》载:康熙十年设重安驿,设官马五十匹,马夫二十五名,每季补马七匹。重安江渡,由重安、朗城二土司募人撑驾半年,清平凯里募人撑驾半年,有碑记。嘉庆《黄平州志》载:“重安司土吏目张佛宝明洪武年间随征有功授重安司土吏目,累传至威镇,于国朝顺治十五年(1658)准袭前职,威镇传子汉生,汉生传子繩文,繩文弟繩全康熙五十五年(1716)承袭无印,现任土吏目张若龄”。
根据(弘治)《贵州图经新志》载:兴隆卫地理边界“西南到清平卫界六十里”,重安长官司南面边界到清平卫界六十里,兴隆卫到重安长官司铺设有黄猴铺、周洞铺、重安铺、罗仲铺等。弘治元年(1488年)二月二十日,增设重安守御千户所,由播州宣慰司岁调土兵1000员以助戍守。十三年(1500)三月十一日,重安要冲地设置宣府司等衙门,官军以防御之。明万历二十三年九月(1595年10月)诏准,黄平、草塘、白泥、余庆、重安5司改隶黄平通判。
明万历二十三年(1595),重安与翁水合并为瓮安县。二十八年(1600)以黄平安抚司置黄平州。三十七年(1609)五月六日,重安长官司由黄平州改隶清平县,改重安土官为清平县土丞土簿。崇祯十五年(1642),重安土司改徙谷陇岩鹰镇守,管辖大小3个甲(大3甲地在今重安镇,小3甲地在今谷陇镇、翁坪乡),朗城土司改徙重兴枫香寨驻守,管辖上下6个庄(上6庄地在今野洞河镇,下6庄地在原重兴乡),习称“重安司地”。设置流官主要管理汉人居住地区,另有重安司大小3个甲、朗城司上下6个庄由土司管理少数民族地区。
清康熙十年(1671),设重安驿。配官马50匹,马夫25人,每季补充马8匹,闰月增补2匹。根据朝(宣统)《贵州全省地舆图说》黄平州驿设二即兴隆和重安驿。重安驿的驿界:“上至重安江三十里”;重安腰站:“上至清平三十里”。十二年(1673),重安江设驿丞。康熙二十六年六月戊辰(公元1687年7月30日)撤兴隆卫并黄平州,移州治于卫治(兴隆卫今黄平县城),原黄平州改称旧州,兴隆卫改称新州。清雍正五年(1727)重安复划归黄平管辖,重安长官司改为土吏目。嘉庆三年(1798)改属镇远府,黄平州辖重安、岩门、朗城三土司,新州前后路,旧州仁义礼智信五甲,太平里九甲,在字四甲。
据嘉庆《黄平州志》卷二城池载:重安汛城旧有土垣距今城二里许即堡上也,因石桥在下,为驿道所经,故建城其地而路贯其中,后桥圯而皎沙溪不时浮涨,難于历揭遂移浮桥与渡于上。因建石城其年月无稽矣。康熙十年(1671)添设驿站,建公馆仓厫于内。乾隆二十一年(1793)重修为门者五,炮臺一座,周围三百五十五丈五尺计一里九分二釐零,城身高一丈,垛城高五尺计三百六十五堵,至今稱稳固焉。重安汛城外委署十一间,营房三十一间。公馆鼓房二间,头门三间,厢房四间,上房三间。明万历《黔记》载:重安关卫(兴隆卫)南三十里,屯军五百名。
据《黄平州分图要冲繁难》载:重安土司管内、外各四牌:内四牌管村庄十七,分别是:加巴牛场、加巴新寨、山保、党约、翁满、哈巴牌、岩鹰屯、新街、牛岛、王家牌、杨家牌、翁开、翁勇、黄飘、白保新寨、塘都、野洛(今夜落)。外四牌管村寨十三,分别是:重森(今重兴)、望坝、鬼冲、阿亮寨、阿岑寨(今新城)、金竹寨、兔留、瓦角寨、章汴、小羊、铁厂屯、黄鹂坳(今黄岭坳)、冷水寨。枫香寨、富同寨(今富桐寨)属朗城土司下六庄中其中两庄。嘉庆五年(1800),安江里 (黄平州6里之一,下辖10甲50余寨)安江里辖灯草哨、黄猴铺、马场坪、石头堡、皎沙、周家苑、金竹寨、兔鹿寨、老屋屯、斑鸠寨、凉水井、榔木哨、福寿寨、黄连坳、朱家庄、张家庄、余家屯、新龙塘、旧龙塘、苗圃、江古、马鸡屯、重安汛、槐花树、窑上、堡上、天堂、台湾、上马台、茅坪、葛藤庄、铁厂、铜鼓寨、阿成寨、对江寨、中坡、官庄、滴水岩、马田、冷水寨、江口、龙井、新寨、螃蟹屯、白岩山、翁荡汛、沈家林、截洞屯、重生、平地塘、良虎寨、老羊寨等村寨。光绪三十一年(1905)十一月十一日,在《调整炉山县区域意见书》中记载:“清平县正北至观音山与黄平属之对江塘交界,应以重安江南北两岸划分,黄平之南岸坝路寨、对江塘、对江寨、官庄坝、玉麟山、大小马寨、黄猫寨应拨归清平管理,其清平之北岸大坳、二屯、岩牛冲、半坡、罗岑代支、黄岩、老羊屯、上灯包、干庄、塘脚、杀人坳、小坳,共计户口139户,以及鸡双寨、岩寨、长溪、大坪、干劳、大翁凼、脚别、白药寨、干豆拱、泡木、螃蟹寨、大车、大山、马郎坡、两坳,统计户口540户,自应拨归黄平管理以归划一。”
1912年,黄平州基层行政机构划分为区、团、甲3级。8区即城区东区、南区、西区、北一区、北二区、北三区、北四区。重安属于南区(以重安场为中)其“四至”界线:“东至康衢堡、杨家牌、重森、界(东、城)区(三、二)15里;南至三江口、冷水寨,界炉山县地15里;西至对江塘、刀背岭,界炉山县地五里;北至篆水河,界城区15里;东南至马鞍山、上翁细、下翁细,界东区、炉山地30里;西南至老马寨、滴水岩,界炉山县地15里;西北至黄岭坳、干估,界(城区、炉山县地)5里;东北至石头堡、桥边湾、小寨,界城区15里。纵长30里,横广45里,计得面积2350方里。1914年改黄平州为黄平县,安江里地以重安街为中心,辖江(今重安江场上、观音阁、大营盘、背后坡、水龙井、驿号上、营上、曾家大坟、碑边、堡上、公馆坝、瓦窑榜)、沱(今对江塘、沈家林、官庄坝、马田、滥田、黄猫寨、玉麟山、刀背岭、石家卡)、潜(今黄岭坳、干估、萝葡田、干庄、新坝、火烧寨、马鸡屯、架涧沟、大屋岩、熊公坡、磨盘山、棉花冲、新路口、苗圃、海心冲)、汉(今榔木哨、大石板、小寨、金盆田、熊家田)、伊(今天堂、台湾、白岩山、五显庄、茅坪、冷水寨、望坝、上马台、长坪、铜庄、铁厂、大水井、杨家寨、黄泥井、租田坝)、洛(今重兴、蒲草塘、杉木林、阿成寨、王家庄、阿鸟寨、半山新寨、半山老寨、屯上、大树根、梨树坳、旧院、鬼冲、葛藤庄、芭蕉冲、瓦角寨)、湹(今翁秉屯、杨家牌、大山)、涧(今上翁细、下翁细、计亩寨、阿亮寨、干塘坳、老寨、新寨、塘洞 、包老寨、马鞍山)8个团85个自然村寨。另有重安土司大3甲地和朗城土司枫香寨下6庄。1927年改“南区”为重安区。1932年重安区辖重安镇、马场乡、重兴乡、翁满乡。1935年重安司大3甲地和朗城司下6庄地就近编保甲归并乡镇。1938年实行联保,辖重安联保、天堂联保、马场联保、重兴联保和翁新联保。1941年,贵州省还划拨48县瓯脱、插花地段,原属重安管辖的对江、沈家林、官庄坝、马田、平地、老马寨、江口、岩寨等处划归炉山县管辖,原属炉山县的干庄、代支、岩头、岩脚划归重安管辖。重安区辖重安镇、马场乡、重兴乡、翁满乡。
1949年11月,废除民国时期的乡镇公所制,成立重安区人民政府,辖区内建立重安镇、马场乡、重兴乡、翁满乡4个乡(镇)人民政府。1953年春,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“划乡建设”的指示,将全区4个乡(镇)划为15个乡(镇)普选,重安区下辖重安镇和茅坪乡、马鸡乡、马场乡、皎沙乡、代支乡、重兴乡、翁细乡、枫塘乡、望坝乡、铁厂乡、翁满乡、牛岛乡、翁好乡、杨家乡15个乡镇,重安区人民政府改称重安区公所。1956年2月,将马场乡和皎沙乡合并,成立马场乡。同年12月,重安区下辖14个乡镇。1957年2月,马场乡政府驻皎沙村;将重安镇和茅坪、马鸡、代支乡合并,成立重安镇,镇政府驻新市场;将重兴、翁细、枫塘、望坝、铁厂等五乡合并,成立重兴乡,驻重兴老街;将翁满、牛岛、翁好、杨家等四乡合并,成立翁满乡,乡政府驻满溪村。1958年11月,撤销重安区,成立跃进人民公社。1959年改称重安人民公社,下辖重安、代支、马场、重兴、望坝、枫塘、铁厂、翁满8个管理区。村民委员会改称生产大队,村民小组改称生产小队。1961年11月,撤区人民公社,恢复重安区,原重安、代支、马场、重兴、枫塘、铁厂、翁满、翁坪8个管理区建立人民公社。1963年2月,重兴公社划分为重兴、枫塘两个公社,重兴公社驻地不变,枫塘公社驻地下枫香。8月建代支、铁厂、翁坪公社。1965年1月,重安公社划分为重安公社和重安镇。1966年5月,辖重安、代支、马场、重兴、枫塘、铁厂、翁坪、翁满8个公社和重安镇。1967年2月,在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重安区和重安、代支、重兴、枫塘、翁坪、翁满6个公社工作中断。下半年建立重安区革命委员会。1968年3月,枫塘公社并入重兴公社,翁满公社并入翁坪公社。1969年,代支公社并入重安公社。1962年撤销重安区,同年12月又恢复重安区。1970年3月,又划出并恢复代支公社。同年11月,重安、代支、马场、重兴、翁坪5公社成立党的核心领导小组。1971年3月,重建重安、马场公社。1972年1月,重建重兴公社。6月,重建翁坪、代支公社。1973年2月,恢复重安区,辖重安镇和重安、马场、代支、重兴、翁坪公社。1978年12月,撤销重安区革命委员会,恢复重安区公所。1980年9月,撤重安镇革命委员会,改建重安镇人民政府,撤销代支、马场、重兴、翁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,建立代支、马场、重兴、翁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。1984年4月20日,重安公社和重安镇合并成立重安镇,撤代支、马场、重兴、翁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,建立代支、马场、重兴、翁坪乡人民政府。所辖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分别改为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。10月,铁厂乡由重安镇划出。1985年4月,撤代支、马场、重兴、翁坪公社改为乡。重安区辖重安镇和代支、马场、重兴、铁厂、翁坪5个乡。
1992年1月,“建、并、撤”中,撤销重安区,原重安区的重安镇、马场乡、代支乡、铁厂乡合并建立重安镇,辖原重安镇的3个街道(北街、南街、兴隆街)和10个村及原代支乡的4个村、原马场乡的8个村、原铁厂乡的5个村。重兴乡、翁坪乡独立建乡,升格为科(局)级。
2013年7月,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,撤销重兴乡和重安镇,建立新的重安镇,以原重兴乡、重安镇地域为新设置的重安镇行政区域。重安镇人民政府驻地天堂村新区。新的重安镇辖40个行政村委会和3个居委会,337个村民小组,316个自然寨,325个村民小组、14个社区居民小组。40个行政村分别是望坝村、上枫香村、下枫香村、塘都村、野落村、上翁细村、下翁细村、瓦角村、半山村、新城村、梨新村、金庄村、重兴村、亮寨村、大井村、包老村、白岩山村、天堂村、安江村、清水江村、黄金村、大石村、黄猴村、榔木村、马场村、石头堡村、马鸡屯村、金台村、皎沙村、金龙村、新合村、咬寨村、魏龙塘村、五福村、堡上村、苗圃村、干庄村、岩头村、代支村、落裙村;3个居委会分别是北街居委会 、南街居委会、兴隆街居委会。2013年12月19日根据黄平县人民政府批复《县人民政府关于同意重安镇撤村建村的批复》(黄府函〔2013〕149号),全镇辖21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。2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分别是塘都村、上枫香村、下翁细村、重兴村、半山村、望坝村、大井村、安江村、清水江村、天堂村、黄金村、大石村、五福村、皎沙村、金龙村、黄猴村、马场村、石头堡村、榔木村、代支村和岩头村,1个居委会就是兴隆街居委会。
参考资料:
1.《元史》
2.《大明一统志》
3.《大明会典》(明万历十五年内府刊本)
4.(万历)《黔记》
5.(明弘治)《贵州图经新志》
6.(宣统)《贵州全省地舆图说》
7.《贵州省志·大事记》(元明清)
8.(嘉庆)《黄平州志》
10.(民国)《黄平县志》
11.《重安镇志》
(作者单位:黄平县党史研究室)
Copyright © 2015-2023 港澳时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3022245号-31 联系邮箱:435 226 40 @qq.com